发布时间:2025-10-17 11:23:35    次浏览
从2003年底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现为“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正式设立“项目数据分析师”培训项目,并制定出项目数据分析师培训、考试及管理办法。到2014年,中国的数据分析行业已经走过了11 个年头。这期间中国的项目数据分析师、项目数据分析师事务所、行业协会从无到有,发展越来越快,业务领域也从最初的投资数据分析逐步转向经营数据分析。2014 年11-12 月期间,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China Data Analysis Committee, China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 缩写CDAC,以下简称“协会”)对全国数据分析行业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协会编写了《2014 年度中国数据分析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协会连续五年对国内数据分析行业进行调研并发布的行业白皮书,该报告总结了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IDC发布的报告预测,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11年的776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6.17亿美元,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51.4%。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大空间、大平台。我国在省(市)一级对数据分析的支持,特别是大数据分析的支撑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北京迎来大数据发展机遇大数据能够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发展质量,还可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体系整体升级,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符合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与此同时,北京科技资源集中,研发实力丰厚,政府机构及大公司云集,有很强的数据生产能力,在培育大数据产业方面具有原发优势。通过“科技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规划、战略的实施,北京积聚了全国最大规模和最有价值的数据资产,为发展大数据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北京在海量数据存储、挖掘、云计算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与国外大数据技术热点保持一致,发展大数据遇到的关键技术相对容易突破。2014年12月10日,以“点击数据 启动未来”为主题的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发布会在京召开,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正式发布上线,同时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与大数据标准规范合作启动。总的来看,北京市在大数据发展方面已经提前布局,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如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鼓励大数据产业集群、建立中关村的大数据产业联盟及交易平台、搭建首都科技大数据平台等。下一步,北京可结合自身巨大优势,布局大数据。尤其要完善大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继续鼓励大数据通用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开放政府等公共部门数据,统筹谋划大数据应用,培育相关产业,开展“数据驱动型创新”,把北京打造成智慧的创新中心。 在政策层面,密切关注国际立法理念的演变趋势,结合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具体的国情、市情对相关制度进行前瞻性研究;在行业技术标准层面,加快制定大数据分类、文件格式、传输协议、访问应用程序接口等;在大数据通用技术研发方面,北京可在前沿及共性基础技术上增加研发投入,激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技术开发,聚集产学研用力量形成合力,力争在大数据平台级软件上实现突破;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方向的前瞻性和系统性,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创新实践等培育自主的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在世界大数据行业培育核心的技术水平;结合北京市创新中心的建设,可采取措施,支持数据开放共享,鼓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开展数据驱动型创新,开创北京智慧型创新新局面;此外,北京还应顺应趋势,大力推动数据开放,按敏感性对政府的公共数据进行分类,确定开放优先级,制定分步骤的数据开放路线图;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增强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市民沟通的智能行政服务,推动北京成为智慧的创新之城。上海聚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各界正在大力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而努力。当前,在政府部门数据对外开放,由企业系统分析大数据进行投资经营方面,上海无疑是先行一步。2013 年7月,上海市科委编制并颁布了《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年)》,又称“汇计划”,同时也成立了推进办公室和“上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具体落地推进。现在,“汇计划”实施过半,科委基金已经分两批支持了20多个项目,实施效果良好。上海推进大数据产业主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6个以上行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6 类以上大数据商业应用系统的研制,培育一批带动本地数据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大数据创新”商业模式。上海希望在大数据的全新技术、产业和思维浪潮下,能够汇聚全球、全国的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上海的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业务、数据、人才优势,以大数据开放的心态来海纳百川和百企。上海还努力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将数据对外开放,并鼓励社会对其进行加工和运用。根据上海市经信委印发的《2014年度上海市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计划》,目前已确定190项数据内容作为2014年重点开放领域,涵盖28个市级部门,涉及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交通服务、教育科技、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能源环境、健康卫生、文化娱乐等11个领域。其中市场监管类数据和交通数据资源的开放将成为重点,这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信息查询届时将完全开放。这意味着企业运用大数据在上海“掘金”的时代来临,企业投资和上海民生相关的产业如交通运输、餐饮等,可以不再“盲人摸象”。广东打造大数据产业基地广东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处于我国前列,并成立了我国首个地方大数据管理局——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挂靠在广东省经信委。目前,全国首个政府数据开放规划项目落地广州,浪潮已成功竞标成为服务提供商。广东省经信委2014年12 月9 日公布《广东省大数据发展规划(2015-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大数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推动全省信息化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迈入世界先进水平。推动制定一批国家、行业和地方大数据标准,引进和培育50家以上大数据龙头企业,形成2-3个大数据产业基地,以大数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值超过1 万亿元,成为新兴支柱产业。规划提出建设宽带网络、云计算基础设施,建立大数据采集机制。广东将开辟数据采集渠道,综合行政收集、网络搜取、自愿提供、有偿购买、传感收集等方式建立自动、精准、实时的大数据采集体系。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大数据采集需求的融合指导,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商业机构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数据的采集,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近距离无线通信(NFC)、二维码、环境监测、人体传感设备的普及应用。规划还提出,大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促进大数据产业向规模化、创新化和高端化发展。重点支持与省内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数据中心基地等共建大数据产业基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品和装备制造业、大数据软件和服务业。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鼓励打破行业壁垒,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贵州大数据产业亮点频闪2014年,贵州省自主搭建全国首个省级政府数据统筹管理、交换、共享的云服务平台——“云上贵州”统一系统平台,面向省内外政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云计算、云存储和宽带资源等服务。借助“云上贵州”统一系统平台,贵州省经信委协同有关部门有序推进电子政务云、交通云、旅游云等“7+N”云工程建设。贵州省还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了平台性公司——“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层面“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等。并通过举办“云上贵州”大数据国际年会,聚集了一批国内顶尖专家来黔论道,举办“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国家工信部还批复同意贵州省创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这是贵州省扎实推进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取得的又一成果。当前,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硕果累累,数据显示:2014年贵州省组织开展了4次规模较大的大数据产业招商活动,签约项目160多个,签约投资总额超过1700亿元,引进了一批项目。其中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富士康第四代产业园、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催生了一批企业,带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高端产品制造业,推动形成配套产业集群;集聚了一批人才,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省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集聚一批行业顶尖专家,有力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力实现新提升。福建多措施促大数据发展2014 年11月份,福建省政府出台十条措施支持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加快发展。该十条措施包括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引进培育产业龙头、推动资源汇聚开发、建设大数据创新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做好园区用地保障、确保园区用电需求、强化园区网络支撑、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方面。早在2014 年6月底,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与厦门市信息化局共建的“大数据研究服务基地”就在厦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国家统计局的首个大数据基地。国内首个“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也同期落户赛凡信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市以大数据为重要方向的软件产业发展由此将进一步推进。此外,厦门市信息化局目前正加紧研究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规划,以期推进大数据应用、发展大数据产业、保障大数据安全。厦门市还将建设涵盖市民、法人、地理空间的全市大数据资源库,同时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让市民共享大数据成果。重庆挖掘大数据产业商机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直辖市,目前正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格局,全力践行“两带一路”战略,特别是依托“渝新欧”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进一步扩大向西向东开放,加快“两带”战略支点建设。2010年,重庆市政府按照中央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推出了“云端计划”,经过四年努力,端产业方面已经形成“5+6+800”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2013 年,重庆市在全国首先出台《大数据行动计划》,计划在2017年左右,使大数据技术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及全市支柱产业发展等领域广泛应用,大数据产业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2014 年11月,包括甲骨文、太平洋电信、英业达旗下的无敌科技、贝格数据等十余家大数据云计算企业“云集”重庆,斥资16亿元挖掘大数据产业商机。